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廉政文化 >> 正文

“天下清官第一”张伯行

发布者:不详 [发表时间]:2012-04-19 [来源]: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纪委 [浏览次数]:

张伯行 (1651年一1725年),宇孝先,河南仪封(今兰考县东) 人.

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。他由县学生中举,再成进士。中进 士后又返乡读书。数年后赴吏部再试,补授内阁中书,历任中书舍人、济宁佥事道、江苏按察使、福建巡抚、江苏巡抚、仓场侍郎、 户部右侍郎、礼部尚书。他居官清正廉明,康熙称之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他在离开江苏任时,百姓沿途才目送,并称赞他:任官数年, “止饮江南一杯水”。而当时“天下言廉吏者,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”

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”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,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“天下第一清官''美誉的张伯行。康熙四十八年〔 1709 年〕,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。赴任后,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《禁止馈送檄》,严禁下属馈送钱物,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,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。

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。后经考选,授内阁中书,又改任中书科中书。后父丧归里,建立请见书院,并讲解宣传儒学。仪封城北原有堤,康熙三十八年 (1699 年 ) 六月,天降大雨,河堤被冲垮,张伯行招集乡民用口袋装土来堵住决口。河道总督张鹏翮了解到他的事迹后,觉得他有治理河务的才干,就上疏举荐。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职,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,并负责马家港、东坝、高家堰各工, 四十二年 (1703 年 ) ,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。适逢灾荒之年,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,并赶制棉衣,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。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,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多石赈济所属汉上、阳谷二县。张伯行的雷厉风行却被山东布政使指责为独断专行,并要上疏弹劾,张伯行分辩道:“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救灾,不能说是独断专行。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,应该以仓谷为重呢 ? 还是以人命为重 ? ''布政使无言以对,只好作罢。四十五年 (1706 年 ) ,康熙南巡时,专门赐予张伯行“布泽安流”的匾额。不久,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。四十六年 (1707 年 ) ,康熙再次南巡。到苏州后,对随从的臣子们说:“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,这是最难得的。”而张伯行却没有因此被上级官员推荐提拔。康熙见到张伯行说:“我很早就了解你,我来推荐你。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,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。”于是,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。

新上任的张伯行立即为民做了一系列实事,如上疏请求免去台湾、风山、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;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,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购买湖广、江西、广东的米平价出售;福建百姓祭祀瘟神,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,改祠堂为义学;民间多尼姑,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,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,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,为她们选择配偶。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,由官府出钱赎出。

两年后,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,救济淮安、扬州、徐州三府的灾荒。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,康熙派尚书张鹏翮查处。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,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,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。张伯行请求噶礼联名上疏,噶礼没有答应。张伯行便自己上疏,康熙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。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。康熙对张伯行的意见没有采纳,于是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,康熙没有允许。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宜思恭赔偿十六万,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。康熙说:“江南亏空钱粮,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。我南巡时,总督、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。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,我实在于心不忍。”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。张伯行又上疏,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,康熙命令一律免于赔偿。

康熙五十年 (1711 年 ) ,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与噶礼勾结,营私舞弊,接受贿赂。发榜后,苏州土子大哗,抬着财神进入学宫以示不满。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,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。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、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、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。皇上命尚书张鹏翮、侍郎赫寿查处,张伯行与嘲 L 会审。后得到举人吴泌、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,供词还有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的情况。由于牵涉到噶礼,案子错综复杂,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。于是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。噶礼不甘坐以待毙,也罗列出张伯行的七条“罪状”上奏。康熙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职。不久张鹏翮的调查结果出来:赵晋与吴泌、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,应按刑律治罪;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,张伯行应撤职。康熙觉得张鹏翮等的调查结果是故意为噶礼掩饰,就又命尚书穆和伦、张廷枢重新审查,结果却仍旧与张鹏翮的意见相同。康熙对此非常不满,说:“张伯行任官清正,这是天下所了解的。噶礼才干虽有余,但喜好无事生非,并没有清正的名声,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有问题。”于是,命九卿、詹事、科道官再议。第二天,康熙把九卿等叫来.对他们说:“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洁,噶礼品行我不能相信,如果没有张伯行,那么江南许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礼的盘剥。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,起初派官去审理,被噶礼阻挠,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;再派官去审理,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。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,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,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。”在康熙的力保下,再次进行调查,结果终于夺去噶礼的官位,命张伯行复职。

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,苏州、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。老百姓拥到会馆,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,肯定不会接受礼物,便用水果蔬菜相送。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,百姓们哭道: “你在任,没喝过我们一杯水;现在要走了,不要推脱我们的一点心意广万不得已,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;受审结束回来路过扬州,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,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。后张伯行留任、噶礼革职的消息传出,江苏官民额手相庆,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:“天子圣明,还我天下第一清官。”

五十三年 (1714 年 ) ,张伯行上疏请严海禁,并弹劾钦元藏匿勾结海盗的罪犯张令涛于官署中,请求逮捕治罪。康熙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,赫寿庇护令涛,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。皇上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,张鹏翮等奏报令涛无罪,反而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。张伯行解任之后,张鹏翮等仍不放过他,以他诬陷良民,挟私报复,要求斩首。张伯行对此恬然处之,昼夜读书不辍,身体倒日见硬朗。康熙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心存怀疑,就把张伯行召到京城,问他:“人要没有私心才好。”张伯行说:“我没有私心。”康熙说:“你没有私心也就是圣人了,怎么还有人告你呢 ? ”张伯行对答说:“仁者没有私心合乎情理,而我作为官员虽然没有私心,但我所做的不一定合乎情理。”康熙认为张伯行说的在理,于是在刑法部门也同意对其治罪的情况下,毅然免了张伯行的罪,并调他到京城来。

不久,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,兼代理仓场侍郎,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。后授为户部侍郎,兼管钱法、仓场,又充当会试副考官。雍正皇帝即位后,对张伯行也很敬重,雍正元年,即 1723 年,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,两年后,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,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,享年 75 岁。张伯行留下遗疏,请求推崇儒学,奖励直臣。雍正悲痛悼念他,赐谥号“清恪”,意思是为官清廉,恪勤职守,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。

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,造福百姓,对金钱毫不染指。他嫉恶如仇,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,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,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。

张伯行所书的《禁止馈送檄》檄文虽短,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,铿锵有力。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,从不带家眷上任,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。正所谓无欲则刚,这正是他几遭弹劾,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,也是时至今日,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之所在。